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发布时间: 2018-07-13   浏览次数: 4262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内容,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分析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确认。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1、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新民主主义建设要经历相当长的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的时间。党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工业化。
   2、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行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3、关于过渡的方式和步骤,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上述构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 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 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5、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
6、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虽然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因素很快就会超过资本主义因素。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的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地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了正式讨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苦、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极分化,也不利于实现工业化和大规模发展水利等建设的需要。
(2)可能性:建国后,党的正确领导使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胜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广大农民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则提供了主观条件。
2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对中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3)依靠农民的大多数,制定并贯彻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2)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基本依据
   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设想过无产阶级掌权后用和平赎买方式变革所有制对无产阶级的有益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马克思设想以和平的手段迫使资本家屈服于工人阶级,恩格斯认为如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但他们没有机会实现这种设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过赎买政策的设想,但因俄国资本家的不合作而未能实现。
   (2)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划分理论。毛泽东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面性。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没收和赎买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富有特色、最富创造性的内容,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最富有实质性的发展内容之一。
   现实依据:                                     
   (1)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政治上提供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的保证。
    (2)我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从经济上提供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保证。
    (3)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为剥削制度的生产方式有害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和平手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
(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成功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它的意义在于:
(1)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二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不同于苏联的通过国有化实现合作化的做法,而采取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把农民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尊重农民的特点,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3、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正确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
   4、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机结合,两种改造、两种联盟,互相推动。切断了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联系,有利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个体农业的改造基本相同。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原则是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引导他们自愿互利地走向联合;组织形式是由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逐步过渡;方法步骤是从供销合作入手,再到生产合作,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将私有制手工业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和平赎买,即国家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利润分配方面,从实行“四马分肥”(即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份,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但也给资方20%的红利)发展到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定息(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息率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当时国家决定付息7年,后又延长3年,共计10年)的办法,这就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创造了由低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除按规定领取带有剥削性质的定息外,整个企业已经归国家所有,实际上是国营企业了。
3、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和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