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发布时间: 2018-07-13   浏览次数: 518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必然性,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条件。把握这些理论成果的科学定义,内涵与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义、内涵和伟大意义,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产生的条件,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义、内涵及意义,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义、内涵和意义,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述法,专题讲座,多媒体教学,基地教育。
学时安排: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1、联系:它们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它包括理论来源、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2、区别:它们所针对的对象和提出的时间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针对党内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而提出的,提出的时间是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要按中国的实际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1945 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主要针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发展和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我们党有了自己的理论。同时两者内涵和外延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在外延上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在外延上包括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人类思想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方向,是科学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而且应当中国化,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老祖宗不能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讲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和行动的指南,一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离开中国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毫无意义。
3、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产生、丰富和发展于实践,只有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正确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宣传、教育和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的需要。只有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的形态,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中国化的提出
毛泽东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他在1943年说过,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加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入地相结合起来。邓小平说,就是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说,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加以回答。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中国化的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经验证明,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或国外的经验从来都不会成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实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取得成功。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的经验进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以中国的内容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形式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由欧洲的形式转变为中国的形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的气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和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从1921年至1934年间,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甚深刻,犯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这一问题的认识才逐渐深刻,特别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从党成立至今,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了新中国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凝聚人心和力量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话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条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真理。旗帜是道路和理论的有机统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在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基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丰富于江泽民,发展于胡锦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不断丰富的,用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观点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发展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必将丰富和发展于不断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系统科学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五、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正确认识三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不断创新的巨大勇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都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又具有各自的独创性,正确地回答了各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创立的,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和共同的历史任务,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都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同时,科学发展观又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发展不协调问题,进一步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方针。
主要是指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由浅入深,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主要是指这个理论体系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指明了当代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社会理想,成为凝聚和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指导思想。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主要是指这个理论体系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华民族统一行动的指南。
(四)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主要是指这个理论体系的创立和成功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使社会主义在当代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的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它产生的现实需要,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它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是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是它产生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北伐战争时期,形成于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运用和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作了科学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的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各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关于社回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要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一生和晚年区别开来。不能把毛泽东所有的言论当作毛泽东思想内容的本身,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两种错误态度。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只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它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它产生的历史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它产生的现实依据,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论萌芽于1978年至1982年,基本形成于1983年至1987年,成熟于1988年至1992年,丰富和发展于1992年之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定义。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科学的阐述,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是它产生的历史根据,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它产生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它产生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念,2001年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在作了进一步分析,标志这一理论的初步形成,2002年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系统地阐述,并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这一理论的成熟。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定义。
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定义作了科学的阐述,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主要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与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三句话,它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科学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依据,深刻分析和全面把握更好实现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 观的概念,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阐述,2005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进一步阐述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2007年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标志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成熟。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作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十七大报告的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作了全面的阐述,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先后形成了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之前已经有了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发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中国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论述成果,并予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体现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的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成为指导我们要发展的根本方法、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四)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阅读书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2)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出版。
3)      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4)      中国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出版。
5)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
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出版。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思考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4.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意义?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8.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意义?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