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发布时间: 2020-04-02   浏览次数: 542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中国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并取得积极成果;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重点: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难点: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中,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前提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积极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在经济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谋求世界霸权。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又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国家试图主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矛盾。同时,全球化引起的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化。如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本紧缺、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等。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还会相当复杂、尖锐。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1953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

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五项基本原则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战略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后,我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而不是单赢。

与一切旧的国际关系模式相比,中国倡导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相互尊重,就是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制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

新型国际关系的敌我关系已经非常模糊,是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是国家之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互不以对方为敌、平等而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寻求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保持并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状态。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时,国与国之间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二是公平正义,就是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公平对待,公道处事,恪守国家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切形式的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型国际关系并不回避大国竞争,任何国家之间都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存在的。但新型国际关系认为,大国竞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暴力方式的竞争,也可以是和平方式的竞争。以往的大国竞争更多是诉诸结盟对抗的形式,最终陷入战争和冲突的泥潭。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转移到提高综合国力上来,转移到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上来。此种竞争有别于以往的军事竞争和安全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推动国际体制机制的改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三是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过去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零和”游戏,现在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地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实现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但是,国际力量更趋于平衡,并且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仍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2013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在演讲中主张,“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习近平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2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7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重要论断的提出,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20171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路径,承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贡献,开辟了新时代中国政党外交新境界,彰显了大国与大党领袖的大担当。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要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无核世界。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要着力优化发展伙伴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久治安绘制了蓝图,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三、“一带一路”倡议

2013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进世界视野。

20146月,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重要演讲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出真诚邀约,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再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欢迎周边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愿景。

2016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2017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共赴盛会。在开幕式上,习近平用4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的新阶段。

2017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自该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

2017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29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首脑、130多个国家的高级代表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踊跃参会,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形成各国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共识。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更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正能量。

四、“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对现有国际合作机制的挑战和替代,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针对国际合作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提出“中国方案”,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一带一路”建设聚焦“五通”,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衔接起来,推动沿线各国联动发展并加深经济融合。各国在此过程中将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不断释放合作共赢的红利,营造投资合作良好环境,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为推动全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持久动力。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不断增强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抓手。任何好的外交政策和倡议必然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即是如此。截至2015年,全世界经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4个,其中亚洲就占到9个,这些国家又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如果说“一带一路”的长远目标是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那么对周边而言,就是要实现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复兴。“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不仅局限于中国周边。以中美合作为例,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上万亿美元的缺口,而且中美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许多共同利益,推进“一带一路”符合双方利益。由于“一带一路”侧重于经济合作,这也有利于中美两国首先在经济上合作起来,然后带动在安全等议题上的合作,有利于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一批战略性、示范性大项目将逐步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不仅能进一步实现发展,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因此迈向新台阶,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政治安全关系的改善,届时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定会逐步变成现实。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并且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警示我们,地球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到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尽管中国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是仍主动承担责任,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绿色科技,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等国际合作项目。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和平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长期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社会进步,同时,妥善处理好周边关系,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事务。与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西方强国通过入侵战争、策划政变、经济制裁等手段到处插手他国事务不同的是,中国是在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经过数十年努力奋斗实现自身强大之后,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应世界各国的强烈呼吁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当前,我们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国维护生态和谐与世界和平的智慧,是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规范。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以此表达同世界各国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因推行霸权主义而造成的难民问题,因推行新自由主义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均对作为始作俑者的西方强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已经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而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更应该担负起帮扶落后国家的责任。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必须秉持共商共建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的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推动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的方案。在经济方面,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反对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避免不公正的贸易战争,“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在政治方面,着力解决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武装冲突等急切而棘手的重大问题,“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在文化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明要平等交流、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