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发布时间: 2018-07-13   浏览次数: 146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涵和特征;2、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4、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启发、讨论等方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才对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形成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实际出发。
1980年邓小平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现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搞不成社会主义的。"这已有"初级阶段"的内涵。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明确使用"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2年再次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6年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1987年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提出依据、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完整概括和表达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句话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九个方面: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 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代理人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是经济文化地区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使我们党能在基本国情的把握上避免片面性,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4、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奋斗。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设计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认为它的实现大体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十六大报告明确肯定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又再一次强调“必须看到,我国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这些都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存在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党的八大及时地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又叫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阶段制定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1978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我们党进行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正确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为后来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三大报告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明确概括。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基本方针、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三)正确认识基本路线新的丰富内涵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这是以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为依据的。
2、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必须坚持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目的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坚持“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统一;坚持全面改革与重点推进的统一。
(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比较利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按国际市场惯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侵蚀的原则。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带;沿江、沿边以及内陆省、区的对外开放。
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确认识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标准”和“人民生活水平标准”结合为统一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发展,是神产力标准的具体化,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的共同标准、根本标准,但不是具体标准。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4)、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一)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目标:
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发展“三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的教育;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本着立足现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这个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经验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丰富和发展
基本经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总结;
基本经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基本经验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新的理论内涵;
基本经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成果。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需要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1964年周恩来提出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成独立的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79.12.6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使用小康目标说明中国式现代化。1982年9月把小康目标写在十二大报告。
1987.4.30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设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番一翻,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更重要的还有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一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1987年10月,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而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设想。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坚持尽力量力而行的统一。
邓小平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这一战略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
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
以前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在许多时候是以降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保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得利益得根本宗旨。
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力相统一。
过去得发展战略是以高速度发展为主要目标,没有很好地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地关系。1985年,邓小平指出,加快经济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第四,坚持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统一。
过去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组织实施的,而计划违背客观规律,正是“大跃进”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相联系。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的意义:
第一,综合国力会大大的增强。翻两番。从总量上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步走” 战略目标的实现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和影响会大大增强。三个目标实现后,中国在国际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就可以发挥更积极作用。
 
二、新“三步走”战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将21世纪时50年划分的三个阶段,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21世纪上半时我们的目标时: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分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现代化进程来看,在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阶段中,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小康社会又可以划分为初步的小康、宽裕的小康和殷实的小康。我国目前还处在初步小康,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完全、不平衡的小康。 
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世界通用标准是人均GTP400美元以下为贫困,400-800美元为温饱,800-4000美元为小康,4000美元以上为富裕。而我国目前人均仅为854美元。
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物质生活的存在型消费较好。但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还不够。
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目前还有1亿多人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还有1亿多人温饱解决了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底全国在温饱线以下的占22.8%,温饱占63.2%,小康的占13.7%,富裕的仅占0.3%。
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五个方面。
经济建设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建设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就。
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生态文明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建设方面,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存在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如何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4、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5、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6、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