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完整教学内容简介、章节课时安排、每课时教学内容概述等) 一、课程完整教学内容简介 《概论》课程是中央规定在全国高校中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5门必修课程之一,占总学时1/3的比重,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该课程现在安照08方案进行教学设计,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全书分为十五章教学内容。其中第一章、第二章为全书的总纲和灵魂。在此基础上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再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三章内容,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内容,介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十五章,介绍社会主义理论。在第三部分又分为三大理论(第五、六、七章),四大纲领(第八、九、十、十一章),三个保障条件(第十二、十三、十四章)、一个领导核心(第十五章)。 二、章节课时安排、每课时教学内容概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8学时) 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2课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和理论成果;第3课时: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4课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定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5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义和及其意义;第6课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7课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第8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学时) 第9课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第10课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第11课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第12课时: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学时) 第13课时: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的根本任务;第14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定义;第15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第16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第17课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辟的重大意义;第18课时:“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学时) 第19课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第20课时: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纲领;第21课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第22课时:中国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4学时) 第23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4课时: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特点和意义;第25课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26课时: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学时) 第27课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28课时: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29课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30课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第31课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第32课时: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理论(4学时) 第33课时: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作用;第34课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35课时: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第36课时:“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 第37课时: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38课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39课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坚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第40课时: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第41课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含义;第42课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及其主要途径。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6学时) 第43课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44课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第45课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第46课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第47课时:我国政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第48课时: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意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学时) 第49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第50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第51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第52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学时) 第53课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54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第55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第56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学时) 第57课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58课时:“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第56课时: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意义;第60课时: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4学时) 第61课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第62课时: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63课时: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第64课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学时) 第65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第66课时: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与内容;第67课时: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第68课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学时) 第69课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第70课时: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71课时: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及其意义;第72课时: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十六章 校内实践教学(18学时) 第73-75课时:举办课程讨论或辩论赛,以教学班为单位,每轮课进行一次,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观点碰撞,从而深化认识;第76-78课时:开设专题讲座。针对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和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第79-81课时: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为他们系统讲解党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第82-85课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第86-90课时:通过推荐名篇名著、组织观看教学影片和时事专题录像片,丰富实践内容。 十七章 校外实践教学(18课时) 第91-98课时:通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参观考察等,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改革的感性认识。第99-108课时:进行国庆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全校评选,选择优秀调查报告结集。对优秀调查报告作者进行追加立项指导,增强其进一步研究课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