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谢军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SJY200882) 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以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困境为研究对象,借鉴师范专业实习的成功经验,构建三种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提出四种建设方式,从学校总体层面将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在一起加以研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
1.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必要性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原则的体现。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特色,增加非师范专业的办学格局。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逐步将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综合实力不高,资金来源少,非师范专业起步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多数学校都难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来满足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多渠道建立多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稳定非师范专业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普遍存在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专业衔接不紧密,每个专业单独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各非师范专业不能共享实习基地资源,这些已严重地影响了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效的资源,科学合理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来满足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2.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2.1 多学科组团集中实习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大多数在原来师范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长期师范专业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不同师范专业学生组团到基地学校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和实习基地的资源,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当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原因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实习基地数量少,与专业衔接不紧密,每个专业单兵作战,不能很好地利用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导致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非师范专业教学的需要。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借鉴师范专业组团实习的成功经验,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型企业,建立并稳定实习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特性,组织学校相关学科进行组团实习。
2.2 就业导向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将实践教学与毕业生就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为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应提前对即将参加实践教学的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摸底调查,了解其就业观和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实践教学,做到实习与就业的结合。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实习基地拓展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与相关行业联系,筹建“就业导向型校外实习基地”。 基地单位安排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实习的形式,提供实践教学需求。基地单位可以根据实习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并根据本单位的用人实际,对于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优先作为本单位的人才储备;而实习生可以通过实习过程,对基地单位的情况更加熟悉,强化对基地单位的认同感。通过就业导向型实践教学的安排,能够为基地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提供全面的信息和便利的条件,促进基地单位的选才和毕业生的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2.3 “产、学、研”三结合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1]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绝大多数都属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不仅具有现代大学所具有的三大基本职能 , 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又具有独特的优势: ‘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界有着天然联系 , 更容易实现产学研合作。”[2] 当前,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扎根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形成较好的办学空间。其非师范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选举农村产业集群进行有效的合作,构建“产、学、研”三结合型校外实习基地。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企业在某地的聚集。当前农村产业集群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急需得到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接受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其成本低、效果好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村产业群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组团实习的场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以实践教学为纽带营造农村产业集群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平台,高等院校将实习基地产业群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帮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合作研究,成为企业强大的科研后盾。学生将实习与毕业论文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习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课题,学院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障碍。通过这种形式,实现集群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局面。
3.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式研究
3.1 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应根据非师范专业的特点,按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更新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设置教学计划,促进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合作双方共同确定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及组织领导机构等,企业要参与高校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和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工作。”[3]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还可以利用学校师范专业在普通话、文学、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传统优势,在非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开设不同方向的素质选修课供学生进行课外选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在选修课设置和管理中,对相近课程进行整合,使选修课程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加强学生“适应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2 科学规划,合理选择拟建设基地
当前,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立,轻建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学校非师范专业的迅速增加,对学校在各个方面多增添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校还难以事前做到有效的规划和安排。当某个非师范专业的首届学生需要进行校外实习、进行实践教学时,学校往往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关系,临时性联系一些社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这就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时,需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服务社会,选择能满足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而实习基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能基本满足《实习大纲》规定要求,保证实习质量;(2)便利生活,确保安全;(3)按照“就地就近、相对稳定、注意实效”的原则,先省内后省外、先校内后校外,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场所;(4)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工程实际。学校与符合条件的单位通过协议(合同)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以保证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性,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3 有效运行,建立互惠互利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出于对生产效益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本科生实习。即使接收,也无法使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得到锻炼。”[4]基于这样的事实,实习基地共建双方更要统一思想,加强对实习基地共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双方互助互惠原则及共同发展的愿望,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共同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为校外实习基地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 开展相应的培训。每个专业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习条件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为实习企业服务。各实习基地应合理地接纳实习生,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同时要选出师德高尚、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实习生指导教师,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
3.4 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反馈
市场经济是时刻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也相应地带来校外实习基地单位也处于变态发展之中。实习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接受实习的专业和学生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这也对非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带来动态变化。因此,学校应该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能够方便学校及时地了解学生实习的成效,反馈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实习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实习基地有关领导、指导教师参加,总结交流专业实习工作经验,对成绩显著的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定期与实习基地负责人联系、沟通,维持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巩固双方合作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丰 薛素铎 蒋毅坚. 《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07(02)
[2]严会超 吕建秋 王红 姜 峰 刘卫民. 《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J] . 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3] 王德广. 《21世纪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J] .中国电力教育,2003(02)
[4]姜玲云 周大金 姚远 江北战 卫金磊. 《电子类专业实习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3)